2025.06.13
國際趨勢所謂「綠電」,指的是來源於再生能源的電力,例如太陽能、風力、水力、生質能等。在綠電市場中,企業或個人可以透過特定平台、合約,購買綠能電力或其憑證,以達成減碳目標或 ESG 承諾。
這個過程就稱為「綠電交易」。
達成減碳與RE100承諾
許多企業已承諾在某年限內使用100%再生能源,購買綠電是實現目標的必要手段。
符合供應鏈要求
國際品牌(如 Apple、Intel)要求供應商提交碳排與用電來源證明,無綠電者恐失訂單。
應對碳費與碳關稅風險
歐盟 CBAM、碳費制度上路後,使用高碳電力的企業將面臨更高碳成本。
提升品牌形象與企業社會責任
主動採購綠電可提升 ESG 評比、吸引永續投資資金。
台灣自2021年開放綠電市場後,綠電交易機制逐漸多元化。以下是目前企業可採用的四大主要綠電採購方式:
僅購買「綠電屬性」,不含實體電力
適合無法更換電力來源的企業
一張憑證 = 1,000 度綠電
可作為減碳揭露與查證憑據
與綠電業者簽署長期購電合約(5~20年)
適合用電量大、用電穩定的企業(如工廠)
通常可取得較優惠價格
有助企業長期能源成本穩定
透過台電綠電交易平台或能源公司轉供
彈性較高,適合中小型企業嘗試綠電
可指定綠電來源與使用期程
市場價格略高於一般電價
自行裝設太陽能板等再生能源設施
投資回收期約6~10年,視案場而定
可自用或出售綠電、憑證增加收益
可搭配政府補助或融資方案降低門檻
綠電交易不再只是「企業加分題」,對許多產業來說,它已經是「生存題」。
出口導向型企業:面臨歐盟碳關稅或海外買主查驗能源來源
科技製造業:位於國際品牌供應鏈中,需符合RE100或淨零排放要求
高耗能產業:電費與碳排佔營運成本大宗,綠電可降低風險
計畫參與ESG評比、碳揭露者:採購綠電可大幅提升指標分數
若未及早布局綠電交易,企業可能面臨:
損失大型國際訂單機會
成為供應鏈中的「高碳污點」
增加未來碳稅、碳費的財務負擔
ESG評比落後,影響投資人信心
綠電價格相對一般電力略高,但近年已有逐漸下降趨勢。依據能源局與市場資訊,目前T-REC平均價格約每張1,500~2,500元;PPA價格依案場與合約年限而異,有些甚至可低於台電電價。
選擇綠電交易方式時,請根據以下條件判斷:
考量因素 | 建議方式 |
---|---|
用電量大 | PPA或自建電場 |
預算有限 | T-REC或平台交易 |
有閒置屋頂或場地 | 自發自用 |
希望提升ESG評分 | 搭配憑證與長期綠電採購 |
多數企業會採取混合策略,例如短期內先購買T-REC以符合揭露需求,中長期再考慮簽PPA或自建電場。
根據 IEA 預估,2030 年前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將翻倍成長。綠電不只是能源選擇,更是碳中和、ESG、智慧製造、國際競爭力的交會點。
未來幾年,以下三大趨勢將深刻改變綠電交易市場:
區塊鏈憑證驗證與數位碳帳本
綠電憑證正朝向透明化與可追溯方向邁進,結合碳盤查系統,將成為企業淨零管理核心工具。
碳費制度推進與交易市場成熟
台灣預計2025年啟動碳費徵收,搭配碳權市場,綠電可成企業「碳中和對沖」工具之一。
更多中小企業綠電商品化服務
能源新創、ESCO公司將推出更多彈性綠電交易方案,降低進入門檻。
綠電交易不只是「買綠電」,它是企業邁向永續競爭的策略性投資。越早啟動綠電佈局,就越能在碳轉型的巨浪中掌握先機。
下一場企業競賽,不只拚價格,更拚綠色。你,準備好用電改變世界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