鉅舵顧問有限公司

觀點洞察

想要申請碳權? 你必須要知道的基本觀念

2025.06.25

觀點洞察


隨著全球淨零轉型的浪潮,碳權已成為企業實現永續發展的關鍵工具,碳權議題在近幾年的突然崛起,讓許多企業開始對碳權產生興趣,從制度面來看,我國的碳權申請主要依循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及其相關子法。目前,環境部是我國碳權制度的主管機關,負責碳排放量盤查、查證、登錄,以及溫室氣體減量專案的審查與核發。而碳權這套制度的建立,主要是賦予「碳」價格並給予其交易的特性,以透過市場機制引導企業主動減碳,並提供減碳誘因。

在現行制度下,企業若要取得碳權,主要有兩種途徑:一是透過執行「溫室氣體減量專案」獲得「減量額度」(俗稱碳權);二是透過參與未來政府單位建構的「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」所分配到的「排放額度」,而後者目前尚未有制度釋出,因此目前企業主要關注的是第一種途徑,也就是透過實際減量行為來申請碳權。

企業需要投入資源尋找自身的減碳機會,並根據環境部公告的減量方法學,從減量計畫執行之前就進行完整制度規劃設計,才能確保減量計畫實施的過程符合減量方法學的要求。接著,在這些計畫在實施後,需要經過第三方驗證機構的確證與環境部的審查通過後,才算通過註冊。在專案完成註冊後,企業可以開始起算該專案的減碳量,並在累積到一定額度(以公噸為單位)之後撰寫監測報告書,並經第三方查驗機構查證與確認環境部的審查確認其減量效益後,才能向環境部申請核發碳權。

圖1、自願減量專案申請流程


然而,我國碳權制度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一些挑戰。首先,專案方法學的多元性與適用性仍有提升空間。目前已核定的方法學數量相對有限,可能無法完全涵蓋所有產業的減量活動,意即並非所有具有減碳效益的措施都能夠申請碳權。其次,申請流程的複雜度與審查時程也是企業關心的問題,雖然目前環境部已經簡化申請流程,但由於審查量能有限且過程嚴謹,實際通過註冊的時間可能與企業規畫時程有所出入。第三,碳權申請必須嚴格遵照減量方法學的標準,因此從專案設計、文件準備、第三方查證到環境部審查,整個流程耗時較長,需要企業投入大量人力與時間成本。

目前我國核發的碳權主要適用於國內市場,未來如何與國際碳權市場對接,讓國內碳權具備更高的流通性與價值,是制度面發展的重要方向。整體而言,我國碳權的制度面仍在持續精進中,環境部在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中也賦予了碳權一定程度的使用情境,以增加其市場流通性。因此,對於企業而言,深入理解現行法規、掌握專案申請流程、並積極參與政策討論,將是成功取得碳權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