碳盤查(Carbon Inventory)是指組織/企業在特定時間,盤查計算其區間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,並以「二氧化碳當量(CO₂e)」作為統一量化單位。
碳盤查的目的是為了掌握組織/企業排放來源與熱點,做為未來制定減碳策略與達成淨零目標的基礎依據。其涵蓋範圍為組織/企業直接排放、能源間接排放與其他間接排放。
淨零碳排(Net Zero Emissions)是指在特定時間與範圍內,其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至最低,再透過負碳技術(碳捕集封存、再利用)、森林碳匯(森林碳匯、海洋吸附)等方法,使總排放量達到平衡。
ISO 14064-1 是國際溫室氣體管理標準,用來規範組織/企業的溫室氣體盤查作業。
它定義了如何進行盤查、數據品質管理、報告要求與驗證溫室氣體排放量,並確保碳盤查數據的準確性。
ISO 14067是指針對一項產品或服務的碳足跡計算國際標準,規範涵蓋整個生命週期(原料、製造、運輸、使用到廢棄處理/回收)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。
ISO 14064-1 與 ISO 14067 的差異在於盤查對象及盤查範圍不同。
ISO 14064-1 是針對企業或組織整體的年度溫室氣體排放盤查;而 ISO 14067 則是針對單一產品或服務的碳足跡計算,強調產品在整個生命週期中的溫室氣體排放。
執行ISO 14064-1 能夠協助組織/企業系統化掌握自身營運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,提升碳盤查資料的透明度與準確性。藉由規範的數據蒐集與報告流程,企業可建立長期碳管理基礎,作為制定減碳策略與碳中和目標的依據。
計算碳足跡(依循 ISO 14067)能幫助企業全面了解產品從原料、生產、運輸到使用及廢棄階段所產生的碳排熱點。這有助於釐清減碳重點,優化供應鏈與產品設計,進一步降低碳排與生產成本。
建議組織/企業在進行溫室氣體盤查前,先確認組織營運邊界,再彙整盤查年度的各項能源與資源使用數據,包括電費單、水費單、柴油、汽油、天然氣的採購紀錄或發票等。這些資料是計算類別1與類別2排放的基礎,有助於快速建立排放清單。
若場域內設有冷媒設備(如冷氣、冰水主機、飲水機、冰箱等),應記錄設備型號、充填冷媒種類與容量(可從銘牌或說明書取得),以便後續估算冷媒逸散排放。此外,如要建立類別3~6資料,可以優先盤員工通勤、員工差旅及廢棄物處理等相關資訊。
常見錯誤包括數據單位換算錯誤、計算公式套用錯誤、錯用排放係數、或未扣除自用再生能源等情況。此外,也常見遺漏部分排放源,如未納入冷媒、CO2滅火器等排放源遺漏狀況導致盤查不完整。
另一類常見問題是缺乏佐證資料,例如缺少能源發票、設備紀錄或活動數據來源,使數據無法追溯與驗證,降低報告可信度。為避免錯誤,建議導入標準化流程、使用驗證過的工具並定期進行內部稽核或外部輔導。
進行溫室氣體盤查時,應優先參考我國環境部公告的《113年2月5日公告溫室氣體排放係數》與《產品碳足跡資訊網》,以查詢適用的排放係數與各類產品生命週期的溫室氣體排放資料,作為主要依據。
若國內資料未涵蓋特定排放源,則可輔以國際權威單位(如 IPCC,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)公布的數據,或參考具可信度的學術研究與產業報告。但引用國際資料時,應標明資料來源,並審慎評估其適用性與透明度,確保盤查結果的準確性與公信力。
在經濟部能源署尚未公告最新電力排碳係數時,可暫時使用前一年度公布的數據作為估算依據。此做法可確保盤查作業按時進行,避免因資料延遲而中斷作業流程。
同時,應在盤查報告明確註記所採用的排碳係數版本與發布年度,並在新數據公告後評估是否需要更新或補充說明,確保報告的透明性與可信度
使用排放係數法計算冷媒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時,主要在於冷媒的全球暖化潛勢(GWP,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)值。
每種冷媒的 GWP 值不同,對環境影響程度也有所差異,因此應根據所使用冷媒的種類(如 R-410A、R-134a 等)查詢對應的 GWP 值進行換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