鉅舵顧問有限公司

碳權

  • 碳權是什麼?

    碳權(Carbon Credit)指「排碳的權利」,可依碳權產生方式之不同,分(1)透過政府強制性總量管制與交易之碳權,以及(2)於自願性市場產生之碳權,即企業主動透過減碳、再生能源或碳捕捉、造林等專案,向環境部或國際機構申請或的相關認證者,可作為碳抵換之操作手段。

  • 什麼是總量管制和排放交易?

    總量管制(cap)指在一定期間中,有效方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,對公告排放源溫室氣體總容許排放量所作之限制措施。
    排放交易(trade)則是在總量管制(cap)上限下,將總排放額度分配為可交易的配額,企業可在自身減排成本與實際排放之間,透過買賣排放額度來調整,達到以市場機制促進成本效益來達到減碳的目的。這種制度既可在企業間、國內或國際間運作,也鼓勵高效率的排放源多減排並獲得經濟誘因。

  • 碳交易對企業有何幫助?

    對於排放大戶等列管對象而言,碳交易制度提供了企業轉型的彈性工具。當企業碳排放超出其配額時,可透過購買碳權來補足排放差額,因應未來碳費制度下的費用負擔。若企業排放有餘額也可交易碳權、創造收益。

    對於一般中小企業,即使尚未列為排放管制對象,仍可藉由參與自願減量、投入碳權市場,提前建立碳管理能力,為未來可能擴大的碳定價或法規預作準備,強化企業風險管理與形象。

  • 什麼是碳定價?

    碳定價(Carbon pricing)為二氧化碳排放訂定價格之政策工具措施,用以降低二氧化碳或其當量之排放量,如碳稅 / 費或碳排放權交易等的價格。在評估經濟成本的模型中,碳定價多被作為減緩政策努力過程的經濟手段。

  • 在台灣企業如何買賣碳權?

    企業可依據《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》,透過台灣碳權交易所(TCX)進行碳權買賣。合格的碳權來源包含經環境部核可的自願減量專案所產生的額度。

    企業若擁有多餘碳權,可向碳交所申請登錄並公開交易;而有碳中和需求或欲抵減碳費的企業,可以在碳交所平台上購買額度。所有交易行為必須依規定完成註冊、驗證及查核程序,以確保碳權合法、有效且具可追溯性。

  • 如何選擇高品質碳權?

    購買碳權時,應評估預期使用者可接受之碳權種類,如自然為本(Nature-based Solutions,NbS)、科技為本(Technology-Based Solution,TbS)等,或具有其他永續附加價值之碳權。

    此外,高品質碳權應符合「可量測、可報告、可驗證」(MRV)的方法學,並具備外加性、永久性與避免重複計算等核心要件,以確保減量成果真實可靠,避免漂綠爭議。建議優先選擇通過國際主流標準或獲政府認可之機構核發的碳權。

  • 漂綠是什麼?

    漂綠(Greenwashing)是指企業、組織或產品在未真正落實環保行動的情況下,透過誤導性的宣傳、標示或行銷手法,營造出其對環境友善的假象,以博取消費者或投資者的信任。這種行為會誤導大眾對企業實際永續作為,削弱環境行動的真實影響力,甚至損害整體永續發展的信譽。

    為避免漂綠,企業應公開透明揭露減碳數據,並採用具信譽的第三方認證,確保其環保宣稱具有科學基礎與可驗證性。

  • 台灣目前碳權政策與發展方向是什麼?

    台灣政府已於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中納入碳定價與碳費機制,並設立「溫室氣體管理基金」與「碳權交易平台」。未來,將逐步建構國內合規市場,並與國際接軌。
    目前仍以自願性市場為主,企業可透過開發專案、登錄並獲得第三方驗證後交易碳權。

  • 台灣碳權申請大約需要經過哪些流程?

    碳權申請需進行事前準備與可行性評估,針對減量措施尋找適用的減量方法學,並依據方法學要求蒐集相關資料佐證進行計算後,方可完成計畫書撰寫。完成撰寫後,依據方法學判斷是否需經過第三方查驗單位確證,再送件至環境部註冊申請並參與相關審查會議,通過後即完成註冊,可著手開始進行數據監測。

    開始監測數據後,申請單位可自行決定首次查證時間,備齊監測報告書與相關佐證資料進行第三方查證作業,待取得查證聲明書後即可向環境部進行額度申請,通過後即可取得碳權。

  • 申請碳權之前應該進行什麼準備?

    企業應進行可行性評估,主要重點在於是否具有可對應之減量方法學作為計畫書撰寫依據。依據我國自願減量專案規範,現行經認可之方法學約140餘種(持續增加中),企業應熟悉該項方法學後,除了應完成方法學與環境部規範之所需文件外,應針對方法學要求進行基線建立、專案情境評估以及洩露情境評估,並估算各階段之溫室氣體排放量,以完成專案計畫書。